礦物生長新機制受控于熔體的物理化學條件

2021-07-26 15:21:11

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何宏平、博士研究生楊宜坪等在礦物生長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fā)表于《美國礦物學家》。

層生長機理和螺旋生長機理是礦物晶體生長的兩大主流觀點。后來,科學家報導了在水熱合成的銳鈦礦中發(fā)現納米顆粒定向附著生長的新機制,并發(fā)現在表生作用、生物成礦等過程中均存在這種非傳統(tǒng)礦物生長機制。然而,在復雜的地質過程(如巖漿作用、變質作用等)中,是否存在類似的礦物結晶與生長機制是近年科學家關注的熱點。

基于表面生長痕跡和晶體內部結構可記錄礦物生長信息這一基本事實,研究人員利用高分辨透射電鏡系統(tǒng)研究了巖漿巖和變質巖中云母類礦物的微觀結構,并與人工合成的氟金云母對比,發(fā)現并率先提出了硅酸鹽巖漿結晶和高溫熱液過程中納米晶粒定向堆砌的礦物生長機制,突破了基于單原子堆積的“層生長”和“螺旋生長”兩大傳統(tǒng)理論。國際同行指出,這是關于硅酸鹽熔體中礦物非傳統(tǒng)生長機制的首次報道。

需要指出的是,該研究與已報道的表生環(huán)境礦物非傳統(tǒng)生長機制相比,熔體中云母的生長過程存在明顯差異:前者表現為納米晶粒在三維方向的直接附著,納米晶粒間的取向具有一致性;后者不僅表現為兩個階段生長模式,而且納米顆粒在c軸方向的堆垛具有隨機性,并受控于熔體的物理化學條件。

該研究不但揭示了巖漿演化過程中礦物生長的新機制,而且為認識地球系統(tǒng)的物質循環(huán)和元素的地球化學行為提供了新視角。此外,該研究也為闡釋黏土礦物等層狀硅酸鹽礦物的特殊形貌和結構,以及功能納米材料的合成提供了新思路。

標簽: 礦物 生長 機制 條件

關閉
新聞速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