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不是簡單容器

2022-03-29 22:42:50

據(jù)說,人類體質(zhì)有酸性、堿性之分,酸性體質(zhì)的人容易得癌癥,而堿性體質(zhì)的人就不太容易得癌癥;隨后,又據(jù)說,人是得了癌癥之后體質(zhì)才變酸的——言外之意大約是,只要還沒得癌癥,人體其實“堿”得很。

孰酸孰堿、孰因孰果,好像至今也沒有個定論。事情沒有定論,當然也大有好處,就是公說可以有理、婆說亦可以有理。雖然目前醫(yī)學界比較公認的觀點是,癌癥生發(fā)的根子出在基因?qū)用?,或因遺傳影響,或因外力“摧殘”,基因昏了頭,導致細胞新陳代謝失序,從而引致癌癥,但是這并不影響“酸而得癌說”的流行,畢竟即使在“公認觀點”的框架下,其間的道理似乎也能說得通。于是,深諳此中奧秘者,就可以因勢利導著做點兒小買賣。

比如,云南有家水企就推出了“高堿水”,營銷宣傳的時候,擦邊打球,暗示“高堿水”能夠改善酸性體質(zhì),對腫瘤、痛風、高尿酸血癥等有“療效”。如此宣傳,所依據(jù)的“科學邏輯”,其實就是“酸堿中和”,只要讀過初中化學,都會本能有反應——可不是嘛,“酸人”喝“堿水”,身體自“中和”,天下還有比這更正的道兒嗎?言簡意賅,如此宣傳,往往格外有效。

這個“科學邏輯”,可以說是所有這類企業(yè)的“命根子”。不過,“命根子”先天有不足。如果往一個容器里倒點兒酸,再加點兒堿,確確實實能發(fā)生中和反應,如果操作者技術(shù)足夠高,酸堿剛剛好,就一定能夠得到完全中和反應——容器里只有鹽和水,再無堿和酸。但人體顯然不是這樣的“簡單容器”。雖然胃酸過多的人,吃“堿片兒”確實有助于癥狀的緩解(并非治本之策),但要改善所謂的酸性體質(zhì),無論是吃“堿片兒”,還是喝“高堿水”,肯定一點兒作用不會有。

人體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生化系統(tǒng),把這個復雜系統(tǒng)簡化為一個“容器”并且認定能簡單地求酸得酸、求堿得堿,顯然只有得了“幼稚病”的人才能如此神通廣大。這種簡化本身就缺乏邏輯性。如果吃酸得酸、吃堿得堿能成立,那么吃點兒白糖就一定是“甜心”、嚼些黃連就成了“苦命人”。邏輯如此推導,顯然不太嚴肅。

現(xiàn)實數(shù)據(jù)也不支持這種簡化。按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這家水企所在的云南省,人均壽命69.54歲,全國排名第30位,與全國平均水平差了5歲多,與京滬人均超80歲的差距就更大。這起碼能說明,山水好、空氣好、負氧離子高,并非提高人均壽命的決定性因素。從這個角度看,這家企業(yè)推出的“高堿水”(第三方專家檢測,確實是少見的高堿水),附著其上的諸多神奇功效,尤其是所謂有助酸性體質(zhì)變?yōu)閴A性體質(zhì)的說法,都是忽悠人,目的也無非是多賣幾瓶高價水,多收一些“智商稅”罷了。

不過,人世間,吊詭事多。這種“高堿水”之類的事,雖然邏輯明顯講不通、現(xiàn)實情況不支持,但這并不妨礙許多人總是被忽悠。忽悠者固然有問題,但忽悠之所以能成功,根子還是受眾思維能力太幼稚,一方面,許多人遇事都是想當然,總習慣依據(jù)自己有缺陷的常識做判斷,惰于邏輯推導,甚至就根本沒有邏輯思考能力;另一方面,總幻想著凡事都有一條“終南捷徑”,只要“尋得”這條捷徑路口,就能高效解決所有問題,順利抵達勝利彼岸。

有這種受眾基礎(chǔ)、思維習慣,也難怪“大忽悠們”你方唱罷我登場,“舞臺”就沒消停過。改善這種狀態(tài),有什么好辦法嗎?站在悲觀的立場看,實在沒有好辦法,畢竟由歷史而現(xiàn)實,忽悠者和被忽悠者就是如此結(jié)了對子一路走來的。站在樂觀一些的立場看,前途總歸還是光明的。不過,在走向光明的過程中,推出相關(guān)措施也要立足治本,抓住系統(tǒng),統(tǒng)籌施策,不能“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否則也會掉進滿含“高堿水”的泥淖里,很難掙扎得出來。

(作者系證券時報記者)

(文章來源:證券時報網(wǎng))

標簽: 言外之意

關(guān)閉
新聞速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