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最新研究:全球天文科研設備碳排放每年至少120萬噸

2022-03-22 14:15:57

中新網北京3月22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yè)學術期刊《自然-天文學》最新發(fā)表的一篇論文估計,全球空間和地基科研設備是天文學研究碳足跡的最大貢獻者,其年均溫室氣體排放量相當于每年至少排放120萬噸二氧化碳。

這項研究結果表明,規(guī)劃未來天文觀測臺站和空間任務時務必采取一種可持續(xù)、速度更慢的方式,這樣才能實現《巴黎協定》設立的目標。

該論文稱,近年來,人們一直在討論天文學研究對氣候的影響,與天文學研究活動相關的碳足跡,如乘飛機前往學術會議或是運行超級計算機模擬,逐漸成為碳排放的主要來源。

利用法國生態(tài)轉型部(ADEME)和法國碳足跡協會(ABC)開發(fā)的一種方法,論文通訊作者、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天體物理和行星研究所尤爾根·克諾德塞德(Jürgen Knödlseder)和同事根據建筑材料、運行成本、用電量,以及空間或衛(wèi)星任務的發(fā)射質量,估算了近50個空間任務和40個地基望遠鏡設備的溫室氣體排放。他們發(fā)現,全球范圍內在役的天文學科研設施的整體碳足跡相當于排放約2030萬噸二氧化碳,每年排放量相當于約120萬噸二氧化碳。這么高的年排放量大約是工作相關飛行估值的5倍,其中,空間任務占到總排放的至少1/3。

研究團隊預計,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和平方千米陣這類設備每一個的排放量就相當于排放至少30萬噸二氧化碳。這一排放量也是該研究估算的所有設施所能達到的最大碳足跡。他們指出,根據ADEME的建議,該團隊在研究中估算單個設施的碳足跡時采用了80%的不確定性。

論文作者總結認為,放慢天文學基礎設施建設的腳步以及整個領域的科研速度,是確保今后實現可持續(xù)性的關鍵,放慢速度的方法包括鼓勵分析檔案數據而不是獲得新數據,或是減少論文發(fā)表壓力。

標簽:

關閉
新聞速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