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得到一流的知識服務

2022-03-14 22:33:06
中國科學報 發(fā)布時間:2022/3/14 20:32:49
選擇字號:
如何得到一流的知識服務

 

當今社會是知識社會、學習型社會,知識服務非常普遍,“智庫熱”更是凸顯了知識服務的重要性。但不得不承認的一個現(xiàn)實是,當前一流的知識服務依然很匱乏。

實際上,一流知識服務與二三流的知識服務的效果迥異,其差距不是95分與70分、60分的差距,而是方向上、層次上的差距,是有解和無解、想得到與想不到的差距。一流知識服務給予的是新方向、新藍海、新機會,能夠讓用戶轉危為安、出奇制勝,而二三流的知識服務則平淡無奇,甚至會導致決策失誤,造成巨大浪費和危害。

要知道,一流知識服務未必來自知名的研究機構和智庫,因為是否一流取決于項目主持人,而非機構。比如,要想得到精彩的奧運會開幕式,應對接張藝謀,而非對接某個知名電影制片廠。只有一流學者作為主持人親自研究并主筆,才能提供一流的知識服務。盲目推崇知名機構可能使決策者等知識用戶誤判誤事、錯失良機、損失巨大。

因此,要獲得一流的知識服務,其核心是構建高效合理的選才用才機制,選出一流人才并使其充分發(fā)揮作用。那么,問題就轉化為如何認定誰是一流人才?

首先,依據(jù)人才帽子、頂刊論文顯然不行,否則就不需要破“五唯”了。正如諾貝爾獎得主本庶佑所說,“一流的工作往往推翻了定論,評審員會給你提很多負面的意見”。依據(jù)頭銜官銜就更不準確了,有能力做出原始創(chuàng)新與擅長擔任學界行政職務是兩碼事。

學界權威大獎獲得者一定是一流學者嗎?筆者認為是,但據(jù)此認定仍有四點不足:獲獎時間延遲,成果面世后幾年、十幾年或更長時間才能獲獎;權威大獎覆蓋面窄,不少交叉學科、新興學科沒有設置權威大獎;國內(nèi)學者的原創(chuàng)成果不容易被國際承認,尤其文科及智庫領域;獲獎者被國外爭相聘請,很難得到他們的知識服務。

為此,筆者提出開放評價法及其簡明版“互聯(lián)網(wǎng)+代表作”評價法、“兩次聚集、以尖識才”等予以解決。簡單地說,就是用標志性成果與學術招牌識別一流學者??萍际泛涂蒲刑攸c都表明,水平越高的學者,越能用一項標志性代表作反映其水平并作為自己的學術招牌,諾貝爾獎、圖靈獎等權威大獎獎勵的都是一項成果。“尖”就是突破性成果。一流學者的學術招牌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突破、系統(tǒng)精深、奇藝絕學,如高錕之于光纖通信、戈革之于波爾研究、李學勤之于古文字通才。學術招牌可大可小,半成名、未成名的一流學者也有十年磨一劍的標志性成果,特征鮮明,獨樹一幟。

為突出時效性與核心特征,筆者提出用“前沿學者”來界定當下的一流學者:前沿學者是因當下做出原創(chuàng)突破而在國際學術前沿占有一席之地的學者,原創(chuàng)突破包括得到公認(獲權威學術大獎等)和規(guī)范確認兩種。采用“互聯(lián)網(wǎng)+代表作”評價法,具體包括四方面內(nèi)容:前沿學者的代表作就是突破性成果;在網(wǎng)上規(guī)范展示突破性成果的突破點四要素(突破什么、怎么突破、突破的創(chuàng)見和突破的前景),并用一句話概括其核心貢獻;對同行提出的異議進行把關確認;將突破點錄入“主題—前沿”數(shù)據(jù)庫,確立突破者的前沿地位。

最近教育部公布的“雙一流”建設名單含高校147所,建設學科約500個(包括北大清華自主確定),全國至少需要500位前沿學者作為學術帶頭人。學術帶頭人是學科建設的決定性因素,如其沒有做出原創(chuàng)突破以引領學科發(fā)展,則中材大用的結果是難以建成一流學科,甚至經(jīng)費投入越多內(nèi)卷越嚴重。盤點十年磨一劍的原創(chuàng)突破成果,讓大材小用的前沿學者脫穎而出,則能提升我國的科研實力、智庫實力和學科實力。

為在認知保障和組織保障之下,確保政府等知識用戶得到世界一流的知識服務,筆者提出四點建議。首先,建立“前沿學者主題數(shù)據(jù)庫”。用“互聯(lián)網(wǎng)+代表作”法評出前沿學者,錄入數(shù)據(jù)庫,這樣一來甄選學術帶頭人、項目負責人有“庫”可依。其次,建立云智庫平臺。高端智庫有兩種——實體組織和以前沿學者工作室為節(jié)點的網(wǎng)絡組織,前者如超算中心,后者如云計算網(wǎng)絡,二者并重,不可偏廢。再次,建立一流學科平臺或園區(qū),孵化或強化一流學科。由大學城、大學聯(lián)盟、創(chuàng)新型城市或一所大學為主建設,確立以原創(chuàng)突破論英雄的一流人才新標準與以原創(chuàng)突破論引領的一流學科新標準。最后,做懂行而挑剔的知識用戶。要求咨詢報告、研究報告附上主持人主筆人簡介,二者共同確保質(zhì)量,了解其相應的研究積累和學界反饋及其是否為前沿學者,可杜絕以次充好。

(作者系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wǎng)、科學新聞雜志”的所有作品,網(wǎng)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注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nèi)容作實質(zhì)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lián)系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script src="/html/js/share.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
 
 打印  發(fā)E-mail給: 
    
 

當今社會是知識社會、學習型社會,知識服務非常普遍,“智庫熱”更是凸顯了知識服務的重要性。但不得不承認的一個現(xiàn)實是,當前一流的知識服務依然很匱乏。

實際上,一流知識服務與二三流的知識服務的效果迥異,其差距不是95分與70分、60分的差距,而是方向上、層次上的差距,是有解和無解、想得到與想不到的差距。一流知識服務給予的是新方向、新藍海、新機會,能夠讓用戶轉危為安、出奇制勝,而二三流的知識服務則平淡無奇,甚至會導致決策失誤,造成巨大浪費和危害。

要知道,一流知識服務未必來自知名的研究機構和智庫,因為是否一流取決于項目主持人,而非機構。比如,要想得到精彩的奧運會開幕式,應對接張藝謀,而非對接某個知名電影制片廠。只有一流學者作為主持人親自研究并主筆,才能提供一流的知識服務。盲目推崇知名機構可能使決策者等知識用戶誤判誤事、錯失良機、損失巨大。

因此,要獲得一流的知識服務,其核心是構建高效合理的選才用才機制,選出一流人才并使其充分發(fā)揮作用。那么,問題就轉化為如何認定誰是一流人才?

首先,依據(jù)人才帽子、頂刊論文顯然不行,否則就不需要破“五唯”了。正如諾貝爾獎得主本庶佑所說,“一流的工作往往推翻了定論,評審員會給你提很多負面的意見”。依據(jù)頭銜官銜就更不準確了,有能力做出原始創(chuàng)新與擅長擔任學界行政職務是兩碼事。

學界權威大獎獲得者一定是一流學者嗎?筆者認為是,但據(jù)此認定仍有四點不足:獲獎時間延遲,成果面世后幾年、十幾年或更長時間才能獲獎;權威大獎覆蓋面窄,不少交叉學科、新興學科沒有設置權威大獎;國內(nèi)學者的原創(chuàng)成果不容易被國際承認,尤其文科及智庫領域;獲獎者被國外爭相聘請,很難得到他們的知識服務。

為此,筆者提出開放評價法及其簡明版“互聯(lián)網(wǎng)+代表作”評價法、“兩次聚集、以尖識才”等予以解決。簡單地說,就是用標志性成果與學術招牌識別一流學者。科技史和科研特點都表明,水平越高的學者,越能用一項標志性代表作反映其水平并作為自己的學術招牌,諾貝爾獎、圖靈獎等權威大獎獎勵的都是一項成果。“尖”就是突破性成果。一流學者的學術招牌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突破、系統(tǒng)精深、奇藝絕學,如高錕之于光纖通信、戈革之于波爾研究、李學勤之于古文字通才。學術招牌可大可小,半成名、未成名的一流學者也有十年磨一劍的標志性成果,特征鮮明,獨樹一幟。

為突出時效性與核心特征,筆者提出用“前沿學者”來界定當下的一流學者:前沿學者是因當下做出原創(chuàng)突破而在國際學術前沿占有一席之地的學者,原創(chuàng)突破包括得到公認(獲權威學術大獎等)和規(guī)范確認兩種。采用“互聯(lián)網(wǎng)+代表作”評價法,具體包括四方面內(nèi)容:前沿學者的代表作就是突破性成果;在網(wǎng)上規(guī)范展示突破性成果的突破點四要素(突破什么、怎么突破、突破的創(chuàng)見和突破的前景),并用一句話概括其核心貢獻;對同行提出的異議進行把關確認;將突破點錄入“主題—前沿”數(shù)據(jù)庫,確立突破者的前沿地位。

最近教育部公布的“雙一流”建設名單含高校147所,建設學科約500個(包括北大清華自主確定),全國至少需要500位前沿學者作為學術帶頭人。學術帶頭人是學科建設的決定性因素,如其沒有做出原創(chuàng)突破以引領學科發(fā)展,則中材大用的結果是難以建成一流學科,甚至經(jīng)費投入越多內(nèi)卷越嚴重。盤點十年磨一劍的原創(chuàng)突破成果,讓大材小用的前沿學者脫穎而出,則能提升我國的科研實力、智庫實力和學科實力。

為在認知保障和組織保障之下,確保政府等知識用戶得到世界一流的知識服務,筆者提出四點建議。首先,建立“前沿學者主題數(shù)據(jù)庫”。用“互聯(lián)網(wǎng)+代表作”法評出前沿學者,錄入數(shù)據(jù)庫,這樣一來甄選學術帶頭人、項目負責人有“庫”可依。其次,建立云智庫平臺。高端智庫有兩種——實體組織和以前沿學者工作室為節(jié)點的網(wǎng)絡組織,前者如超算中心,后者如云計算網(wǎng)絡,二者并重,不可偏廢。再次,建立一流學科平臺或園區(qū),孵化或強化一流學科。由大學城、大學聯(lián)盟、創(chuàng)新型城市或一所大學為主建設,確立以原創(chuàng)突破論英雄的一流人才新標準與以原創(chuàng)突破論引領的一流學科新標準。最后,做懂行而挑剔的知識用戶。要求咨詢報告、研究報告附上主持人主筆人簡介,二者共同確保質(zhì)量,了解其相應的研究積累和學界反饋及其是否為前沿學者,可杜絕以次充好。

(作者系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

標簽:

關閉
新聞速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