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快播:讓天文學觀測大視場與大口徑兼得

2022-11-24 16:02:24

◎?qū)嵙曈浾?婁玉琳

【科學家手稿】


(資料圖)

1992年,我國一位天文學家在《自然雜志》上發(fā)表了4篇文章探討當時天文科學的發(fā)展,在這組文章的最后一節(jié),他對我國天文設備建設提出了幾則設想。3年后,他重讀這4篇文章,在手稿中寫道“……覺得好像是一個跳傘者,傘已經(jīng)在空中張起,眼睛盯著目的地但卻還沒有落到實地。像一支音樂停在接近尾聲的一個休止符上。”

這位天文學家,就是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歷任北京天文臺研究員、臺長、名譽臺長,為天文事業(yè)整整奮斗了70年的王綬琯,而他在手稿中提到的,使這段“停在接近尾聲的一個休止符上”的音樂成為一段完整樂章的辦法,則是建造大天區(qū)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郭守敬望遠鏡(LAMOST)。

作為我國自主創(chuàng)新的、世界上口徑最大的大視場兼大口徑及光譜獲取率最高的望遠鏡,LAMOST與王綬琯的淵源要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當時我國正值現(xiàn)代天文學的第二次重建,“五臺四校一廠”的學科基地已經(jīng)立穩(wěn)腳跟;天文實測條件正從“基本為零”轉(zhuǎn)變?yōu)?ldquo;最最起碼的水平”;一批中青年天文人才這時已嶄露頭角。王綬琯驚喜地發(fā)現(xiàn),這樣的人與物的基礎,雖然還很薄弱,但只需進一步鞏固、完善,便能發(fā)起一次“前哨戰(zhàn)”,在天文“主戰(zhàn)場”上,開拓前沿,取得突破。

當時的天文學界存在一個困擾了研究者們多年的難題,即望遠鏡的大口徑和大視場無法兼得。大視場是指望遠鏡可觀測到的星空的面積足夠大,這樣就可以同時觀測更多的星星。大口徑是指望遠鏡鏡面的直徑大,這樣就可以觀測到足夠暗的星體。

在此前使用的三種常規(guī)光學望遠鏡中,折射望遠鏡具有較寬的視野,但它的鏡片不能做大;反射式望遠鏡可以把鏡片做大,獲得大口徑,但是它能夠觀測的范圍比較小,無法獲得大視場;折反射望遠鏡能夠獲得大視場,但由于它的折射鏡片太復雜,無法做大,因此不能同時獲得大口徑。

如何解決大口徑與大視場“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問題?這一困惑擺在了國內(nèi)外所有天文學家的面前。

20世紀80年代的一個夜晚,在從寧波駛向舟山的船上,王綬琯與當時都還是青年科學家的陳建生院士和蘇定強院士一道,討論我國下一步的天文設備建設。他們想到,想要在我國天文學方面做“有米之炊”,是不是要考慮“做個什么東西”,解決這個“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問題。

在這次被王綬琯稱作“海舟夜話”的談話結束后不久,他們便把目標定在配置多根光學纖維的“大天區(qū)面積大規(guī)模光譜”的開拓上。接著是LAMOST建設方案探討,從陳建生主持的“150/220厘米中國施密特望遠鏡”的論證,到蘇定強設計的“子午裝置—焦面跟蹤”的施密特型望遠鏡,再到最終LAMOST方案形成時蘇定強“主動反射板”畫龍點睛的一筆,LAMOST建設方案先后經(jīng)過多次學術討論,三易藍圖。

1993年4月,以王綬琯、蘇定強為首的研究集體提出LAMOST項目,并建議將其作為中國天文重大觀測設備列入“九五”期間國家重大科學工程計劃。

1994年7月,兩位青年科學家褚耀泉、崔向群在英國的一次國際會議上報告了LAMOST建設方案,引起了強烈反響。

從誕生于海舟中的一個想法到國際會議上使同行們興奮的方案,王綬琯參與見證了LAMOST的成長史。1995年,他在論文中回憶道,“LAMOST方案的思考和建構,反復歷經(jīng)十年。參加的同志前后近二十人,參加者從不同專業(yè)、不同研究領域出發(fā),切磋琢磨、求同存異,蜿蜿蜒蜒把力氣匯聚到了共同點。正因為參加者的出發(fā)點不同,就有了集思廣益。而參加者從不同出發(fā)點走向目標,不同思想、不同方法在同時前進中磕彈轉(zhuǎn)并,就有了各自的蜿蜒曲折。”

1996年7月,國家科技領導小組決策啟動國家重大科學工程計劃,LAMOST列入首批啟動項目;2001年8月,LAMOST項目批準開工建設,2008年8月全部項目建設任務完成;2008年10月16日在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舉行LAMOST落成典禮,2009年6月LAMOST項目順利通過國家驗收。

近年來,一系列天文學領域的新研究發(fā)現(xiàn)不斷刷新著人們對于宇宙的認知:在銀河系中發(fā)現(xiàn)一顆恒星級黑洞;為銀河系重新畫像,發(fā)現(xiàn)銀河系比原來認識的增大了一倍;改寫銀河系暈的面貌,精確稱量出銀河系的“體重”;發(fā)現(xiàn)一顆目前人類已知鋰元素豐度最高的恒星;通過監(jiān)測恒星“心電圖”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富鋰巨星的“真身”是紅團簇星;發(fā)現(xiàn)類太陽恒星經(jīng)過氦閃普遍可以產(chǎn)生鋰元素的機制;獲取了大樣本恒星年齡信息,揭示銀河系“成長史”……在這些發(fā)現(xiàn)的背后,都少不了LAMOST的參與,它已經(jīng)成為天文學家們親密無間的“合作伙伴”。

截至2022年9月,LAMOST已運行11年,共發(fā)布了約2000萬條光譜數(shù)據(jù)。每天夜晚,LAMOST都在華北大地上仰望星空。而在浩瀚宇宙中,被命名為“王綬琯星”的小行星也正熠熠生輝。

標簽: 郭守敬望遠鏡

關閉
新聞速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