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天下!完成科研任務,同濟“出差二人組”從南極歸來

2023-04-07 20:53:09
中國新聞網 發(fā)布時間:2023/4/7 21:04:29
選擇字號:
完成科研任務,同濟“出差二人組”從南極歸來

 

中新網上海4月7日電 (聶陽陽 陳少穎 許婧)圓滿完成任務后,中國第39次南極考察隊6日全部返回位于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同濟大學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2021級博士研究生顧元元和碩士研究生曹哲毅作為考察隊隊員也全程參與了本次科考。

回顧這次超過150天、行程6萬余海里的特別“出差”,顧元元用“每天的場景都很震撼”來形容;曹哲毅也感嘆:“第一次有這樣的奇妙體驗,感到非常驚艷,真的十分值得。”

曹哲毅還記得,第一次到南半球,雪龍?zhí)柎┻^赤道時,他站在甲板上,海風輕輕拂面,海面如鏡面般平靜。抬起頭,能在南半球看到北半球看不到的星空。顧元元說,看著腳下的南極大陸,他邊走邊觀察,以前只在論文中見過的南極躍出紙面,如今自己的研究對象就這樣真實呈現在面前,離他如此近。有時,還會看到海豚躍出海平面,企鵝拍著小翅膀,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奧秘。

據悉,考察隊2022年10月下旬出發(fā),顧元元和曹哲毅抵達南極后,在學校、極地中心和內陸隊整體成員的支持與幫助下,跟隨內陸隊從中山站出發(fā),途經泰山站,最終抵達中國南極昆侖站。他們沿線完成了繁重的科研任務,采集了寶貴的科考數據,為精確測量南極冰蓋物質平衡對海平面上升的貢獻提供數據支持。

此行,他們圍繞實現中山站、泰山站、昆侖站沿線及周邊冰蓋、冰川的物質平衡與全球海平面變化貢獻關鍵參數(冰流速、冰物質流失、冰/雪下溫度)等主題開展研究。主要工作內容包括:內陸科考沿線多基站分段式長距離車載GNSS測量;單光子測高衛(wèi)星ICESat-2地面測高精度驗證;應用衛(wèi)星角反射器進行南極長時間冰流速實地監(jiān)測等。

內陸隊帶的設備很多,也很重。往內陸走,隨著海拔上升,溫度下降、空氣變得稀薄。暴風雪等極端天氣不期而遇,有時狂風席卷而起,纖細雪粒形成漫天白霧,隊員們還要經受“地吹雪”的考驗。

清理積雪、校正角度、反復測試,顧元元和曹哲毅不僅安裝了兩組新的SAR衛(wèi)星角反射器,還維護了三組現有衛(wèi)星角反射器,為SAR衛(wèi)星影像獲得的冰川運動速度提供地面真實有效的驗證數據。

顧元元和曹哲毅在團隊的幫助下,在內陸沿線上安裝多條20m溫度鏈,完成內陸沿線的物質平衡與全球海平面變化關鍵參數(垂直溫度)的觀測,為粒雪密實化模型的溫度模擬提供驗證,同時有助于長時間觀測冰蓋溫度變化趨勢。在冰蓋安裝80m金屬復合鏈,為我國主被動微波技術在極地環(huán)境下開展科學驗證提供保障。

在昆侖站等地,曹哲毅利用無人機平臺對冰面微地形探測、分析與建模,獲取大量厘米級精度UAV DEM與冰雪表面坐標點。基于多時相高分無人機數字產品提取典型區(qū)域冰流速度、裂隙、冰坑等冰貌的地理分布與幾何屬性,恢復典型冰蓋表面微地形。

科考過程中,復雜的冰面和冰下情況常伴左右。曹哲毅介紹說,正是依靠考察隊的科學研判和細致安排,依靠不斷發(fā)展的技術手段,在現場不斷應用提高,創(chuàng)造了我國南極科考相比國外同行的更高安全性。內陸線上,曹哲毅常常想到學院其中一個研究方向就與冰面和冰下裂隙精準探測有關,這同時也是評估冰川穩(wěn)定性的重要指標。他提醒自己隨時收集相關材料,為后續(xù)研究提供第一手現場資料。

同濟大學長期承擔我國極地科學研究重大研究項目,一批批同濟人參與了多次南北極科考,持續(xù)為我國極地科學研究貢獻同濟力量。本次考察獲得的觀測數據將有助于構建覆蓋極地等不同類型區(qū)域的地、空和天基觀測體系,提高東南極典型區(qū)域物質平衡估算精度,驗證極地冰凍圈關鍵科學過程,分析冰凍圈關鍵過程要素,提升冰凍圈物質平衡關鍵參數估計能力,降低海平面變化預測的不確定性等工作。(完)

(原題:《采集科考數據、完成科研任務 同濟“出差二人組”從南極歸來》)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于傳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系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script src="/html/js/share.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
 
 打印  發(fā)E-mail給: 
    
 

中新網上海4月7日電 (聶陽陽 陳少穎 許婧)圓滿完成任務后,中國第39次南極考察隊6日全部返回位于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同濟大學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2021級博士研究生顧元元和碩士研究生曹哲毅作為考察隊隊員也全程參與了本次科考。


(相關資料圖)

回顧這次超過150天、行程6萬余海里的特別“出差”,顧元元用“每天的場景都很震撼”來形容;曹哲毅也感嘆:“第一次有這樣的奇妙體驗,感到非常驚艷,真的十分值得。”

曹哲毅還記得,第一次到南半球,雪龍?zhí)柎┻^赤道時,他站在甲板上,海風輕輕拂面,海面如鏡面般平靜。抬起頭,能在南半球看到北半球看不到的星空。顧元元說,看著腳下的南極大陸,他邊走邊觀察,以前只在論文中見過的南極躍出紙面,如今自己的研究對象就這樣真實呈現在面前,離他如此近。有時,還會看到海豚躍出海平面,企鵝拍著小翅膀,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奧秘。

據悉,考察隊2022年10月下旬出發(fā),顧元元和曹哲毅抵達南極后,在學校、極地中心和內陸隊整體成員的支持與幫助下,跟隨內陸隊從中山站出發(fā),途經泰山站,最終抵達中國南極昆侖站。他們沿線完成了繁重的科研任務,采集了寶貴的科考數據,為精確測量南極冰蓋物質平衡對海平面上升的貢獻提供數據支持。

此行,他們圍繞實現中山站、泰山站、昆侖站沿線及周邊冰蓋、冰川的物質平衡與全球海平面變化貢獻關鍵參數(冰流速、冰物質流失、冰/雪下溫度)等主題開展研究。主要工作內容包括:內陸科考沿線多基站分段式長距離車載GNSS測量;單光子測高衛(wèi)星ICESat-2地面測高精度驗證;應用衛(wèi)星角反射器進行南極長時間冰流速實地監(jiān)測等。

內陸隊帶的設備很多,也很重。往內陸走,隨著海拔上升,溫度下降、空氣變得稀薄。暴風雪等極端天氣不期而遇,有時狂風席卷而起,纖細雪粒形成漫天白霧,隊員們還要經受“地吹雪”的考驗。

清理積雪、校正角度、反復測試,顧元元和曹哲毅不僅安裝了兩組新的SAR衛(wèi)星角反射器,還維護了三組現有衛(wèi)星角反射器,為SAR衛(wèi)星影像獲得的冰川運動速度提供地面真實有效的驗證數據。

顧元元和曹哲毅在團隊的幫助下,在內陸沿線上安裝多條20m溫度鏈,完成內陸沿線的物質平衡與全球海平面變化關鍵參數(垂直溫度)的觀測,為粒雪密實化模型的溫度模擬提供驗證,同時有助于長時間觀測冰蓋溫度變化趨勢。在冰蓋安裝80m金屬復合鏈,為我國主被動微波技術在極地環(huán)境下開展科學驗證提供保障。

在昆侖站等地,曹哲毅利用無人機平臺對冰面微地形探測、分析與建模,獲取大量厘米級精度UAV DEM與冰雪表面坐標點?;诙鄷r相高分無人機數字產品提取典型區(qū)域冰流速度、裂隙、冰坑等冰貌的地理分布與幾何屬性,恢復典型冰蓋表面微地形。

科考過程中,復雜的冰面和冰下情況常伴左右。曹哲毅介紹說,正是依靠考察隊的科學研判和細致安排,依靠不斷發(fā)展的技術手段,在現場不斷應用提高,創(chuàng)造了我國南極科考相比國外同行的更高安全性。內陸線上,曹哲毅常常想到學院其中一個研究方向就與冰面和冰下裂隙精準探測有關,這同時也是評估冰川穩(wěn)定性的重要指標。他提醒自己隨時收集相關材料,為后續(xù)研究提供第一手現場資料。

同濟大學長期承擔我國極地科學研究重大研究項目,一批批同濟人參與了多次南北極科考,持續(xù)為我國極地科學研究貢獻同濟力量。本次考察獲得的觀測數據將有助于構建覆蓋極地等不同類型區(qū)域的地、空和天基觀測體系,提高東南極典型區(qū)域物質平衡估算精度,驗證極地冰凍圈關鍵科學過程,分析冰凍圈關鍵過程要素,提升冰凍圈物質平衡關鍵參數估計能力,降低海平面變化預測的不確定性等工作。(完)

(原題:《采集科考數據、完成科研任務 同濟“出差二人組”從南極歸來》)

標簽:

關閉
新聞速遞